5月17日,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提振楼市的措施,包括诸如降首付、取消贷款利率政策下限、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和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等等具体放松政策。
孔繁鹏在分享中提到,千丁数科通过安装IoT设备,将物理空间升级为可感知的数字空间。在一栋楼,例如在商场空间,千丁数科结合10年的科研成果和现场情况,自研了一套AI冷站智控产品,通过IoT设备监控外部天气、室内温度湿度及客流等情况,AI算法自动调节空调运行参数,实现空调智能节能。以龙湖南京湾天街为例,经过数字化改造后,每年可以节省50万度电。
68岁老中医四十余载坚守一线,“医”心为民;89岁“志愿奶奶”熬制爱心汤水,温暖每一位受助者;耄耋“巧男”传承传统民间文化......鬓微霜,又何妨?在番禺,有一群人,他们都年过六旬,甚至是耄耋老人,来自不同镇街、不同村(居),这群“银发力量”,用实际行动让“余热”更“火热”。
黎乃文行医45年:
“退休返聘,服务街坊,是另一种享受”
新造医院的黎乃文医生,地地道道的新造人,是一名扎根基层老中医,退休不退岗,他用平生所学以及祖传的“喉散”回馈着这里的父老乡亲,用医者仁心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工作中的黎乃文医生
黎乃文出生于中医世家,受家里长辈的影响,自幼便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这份热爱,他勤奋学习努力钻研中医知识,并坚定地走上了中医行医的道路,一干便是40多年。“以前父亲在家诊症,我一放学就喜欢在旁边看,耳濡目染。当时我一边看父亲实操,一边找相关中西医理论的书籍学习。如果说以前父亲只专注于喉科、感冒发烧、咳嗽、肠胃方面的话,我现在看症的范畴已不限于上呼吸道,更加全面了。”黎乃文说。
跟随黎乃文医生多年的专用工具
一个小小陶瓷研磨器皿,一支纯铜的小药勺,一个如手摇鼓造型的喷散器,多年来被磨得锃亮。黎乃文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中医结合家传喉散治疗,在咽喉炎的治疗上,其独特的药散喷咽、喉疗法,疗效显著,在新造化龙南村一带久负盛名。“由喉咙引起的发烧感冒,我能自信地说,根据病程发展对症下药,中药可以比西药起到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黎乃文信心十足地说道。曾有“识货之人”想以天价买断喉散配方,都被黎乃文一口回绝,他认为祖辈留下来的喉散是用来帮人的,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黎乃文医生为街坊喷咽
采访当天,来找他看病的街坊络绎不绝,“我是从大学城过来的,我们一家都是找黎医生看病,但凡有几声咳或者喉咙不舒服,找黎医生开几剂中药,便宜又有效。”“我和黎医生几十年街坊啦,以前找他的父亲看病,现在找他看病,发烧扁桃体发炎,黎医生开几剂中药就药到病除,我今天专门从市桥回来的。”问起现场街坊对黎乃文的评价,都是一致的赞赏。当日就有一对河南的老人因为身边街坊的推荐,专门过来找黎乃文看症。
多年以来,黎乃文跟新造周边的街坊早已成为了老朋友,街坊几代人的寒热虚实早已了然于胸,坊间说看病讲究病“受”与“不受”,其实讲到底就是对病人和病症的了解。黎乃文医生为病人望、闻、问、切的过程中,总挂着一个浅浅的微笑,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很多老街坊,每次来医院都会先到我的诊室看看我是否坐诊,如果看到我在诊室,他们说都好一半了。”黎乃文继续补充:“七分精神三分药”,医生的医术不仅体现在‘手’上,也体现在‘嘴’上,作为医生是不可以‘吓唬’病人的。”
黎乃文医生的日常
在基层医院都是多发病与常见病为主,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但每看好一个症,每次收到街坊一句简单感谢,都成为了黎乃文“医”无所求的坚持。“黎医生的‘粉丝’特别多,儒雅的气质,平易近人的谈吐,再加上精湛的医术,特别受街坊欢迎。”黎乃文的同事如是说。今年68岁的黎乃文看上去比同龄要年轻,早在2016年,黎乃文便到达退休的年龄,但当医院向他提出反骋的建议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别人退休享受人生,在我看来,在诊室为街坊看症,服务街坊,是另一种享受。病人说一句‘好了很多了’,便是我快乐的源泉,为人为己心开朗。”黎乃文说。
90岁嫦姨志愿服务40年:
“最大的愿望是多活几年,多做几年志愿服务”
在市桥街西片晒布社区,有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顶着一头银丝,精神矍铄,身穿志愿红马甲,时常活动跃在每个志愿活动的现场。陈燕嫦(嫦姨),今年90岁,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却未曾磨灭她内心的热情与善良。“约在40年前,当时我退休了,有一次参加了社区的一个长者公益活动,受到了现场青年志愿者无微不致的照顾,让我深受感动,我当时萌发了要当志愿者的想法。”于是,嫦姨与几个志同道合街坊老姐妹,找到了志愿者组织系统地上课培训,“参加志愿活动首先不能拿别人一针一线,老师告诉我们做志愿服务是一个严肃的事情。”从此以后,嫦姨便开启了志愿服务之路。
嫦姨向记者介绍她的“工作证”
市桥街晒布社区“嫦在心间”银发志愿小组,就是以嫦姐的名字命名的,成员有12人,年龄从50岁到90岁。老当益壮的嫦姨,智能手机操控自如,“大家非常配合我的工作,只要收到我下达任务的微信,他们总是二话不说,按时来到指定集中点等候安排。”清积水、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探访老人、宣传垃圾分类......只要社区需要,“嫦在心间”银发志愿小组总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
嫦姨会不定时煲凉茶、糖水送给社区工作人员饮用
从2023年3月起,嫦姨得知市桥街西涌社区运用社区基金,联动市桥街东西片社工服务站共同策划开展了“爱心汤的温暖——西涌社区关怀困难群体项目”后,她主动申请加入。在西片社区的组织下,协同社区其他党员、居民、健能长者组建了一支36人“爱心汤”志愿服务队。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总能看到她与志愿队成员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社区的每个角落。“现在社区的‘爱心汤’项目有爱心企业参与,不用我们自己煲了,但当他们需要我们协助派送,我们也是全力配合的。”嫦姨说。
嫦姨的日常
采访时,嫦姨正在煲凉茶,满屋飘香,她说:“今日我煮了菊花罗汉果杞子水,准备拿去居委给工作人员饮,他们工作实在太辛苦了,这些汤水在秋天喝就最好不过了。”夏日熬制消暑甜品,冬日熬制爱心汤,一碗碗清甜的糖水、热腾腾的汤水,不仅温暖了受助者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嫦姐为社区工作人员送凉茶
说起多年的志愿服务,嫦姨说最开心就是能帮到一些老人,“老人就最知老人家的想法,社区困难老人很喜欢我们去探访了,只要跟他们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他们就会很开心。但话说回来,我虽然90岁了,心境还是很年轻的,从来没有将自己当老人看待,我如今最大的愿望就是多活几年,多看几年,多做几年志愿服务。”乐观开朗的嫦姨边说边笑了起来。
嫦姐为社区工作人员送凉茶
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嫦姨,深知生活的不易,对于今天安稳的生活,四代同堂,她十分感恩,她希望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回馈社会,用生命影响生命。“在嫦姨的带动下,晒布社区有很多街坊都主动加入到志愿服务中去,整个晒布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互帮互助,齐心协力,正能量满满。”晒布社区党委书记郭青云如是说。
93岁其叔制作乞巧近70年:
传好“交接棒”,让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说起化龙镇的潭山村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潭山飘色与乞巧民间民俗文化,“潭山乞巧”和“潭山飘色”扬名广府地区,至今仍保持多项传统民俗节目与活动,两者均已列入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潭山飘色还被列入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潭山乞巧”和“潭山飘色”与年届93岁的许冠其可谓密不可分。“我从小就喜爱文学、戏剧,是在潭山民间工艺的熏陶下长大的,做乞巧纯粹是一种兴趣爱好。”许冠其笑着说道。许冠其,广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生于农历七月初七的他,笑称自己是天生注定做乞巧的“巧男”,他制作乞巧公仔已有近70年。
许冠其
2019年,“其叔民间艺术传承服务队”成立,许冠其继续带领自己的团队,创作了不少富有特色的飘色板色和乞巧作品,积极推动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为了更好展现乞巧魅力,本身没学过设计和作图的其叔,每次制作乞巧公仔,都会根据资料图片,加入自己的想象,力求把故事逼真还原出来。“我本身没什么文化,不知道的事情,我就去问别人,去请人查资料,直到做出来为止。”许冠其说。
潭山村乞巧文化
乞巧文化在潭山传承久远,以“小”“巧”“精”的传统技艺著称,在传承人许冠其及其所在的潭山浩明艺社的努力下,作品题材囊括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故事版式,如“一带一路”“抗震救灾”等,已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潭山乞巧经典。在民间艺术道路上,其叔坚持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做好传承的“交接棒”,让民间艺术之花继续大放异彩。
潭山村乞巧贡案《七月七日长生殿》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当益壮是心态、是状态,也是年轻态,“银发力量”在社会经济生活、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等各领域依然“热辣滚烫”。番禺正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多元且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让“银发力量”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策划:陈海生 胡普甜
文:刘瑞媚
图:刘瑞媚 王泰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