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华证券公司_专业股票配资_专业配资公司

栏目分类
沈阳炒股配资 大城小事,居民身边的难题这样解
发布日期:2024-08-08 23:38    点击次数:106

沈阳炒股配资 大城小事,居民身边的难题这样解

 沈阳炒股配资 “大城小事——聚基层智慧、解身边难题”,是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聚焦市民群众关注的社区治理高频难题,以系列专题建议征询形式开展的专项工作,通过“小切口”呈现基层“金点子”。

  该项目将持续到年底,平均每一两个月针对老百姓身边“难啃的骨头”进行充分探讨。每期讨论会邀请居民、基层工作人员、职能部门、专业机构、法律顾问、第三方社会组织,群策群议。讨论会面向网络直播,制作成节目。

  为了避免止于高谈阔论,事先搜集网友建议上千条,讨论会结束后,又将会上与后台有价值的金点子、治理经验提炼为指导意见、工作指南,发给全市基层单位参考,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小事不小,往往“无解”和“难治”。“大城小事”的形式能找到治理的答案吗?它切实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本报记者龚丹韵

  观点碰撞,不求结果

  上海市人大代表、律师金缨观看了“大城小事”第一期,又现场参与了第二期。

  “我很看好这种形式。社会工作部不是行政机关,如何开展社会工作?通过社会平台,谈论老百姓身边关切的问题,用社会方式协商社会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探索。”金缨说。

  目前两期的内容,令她深有感触。比如第一期,讨论电动自行车治理的难题,由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承办。会上产生了许多观念碰撞。有人觉得公共充电桩电费贵。一位居民解释,从老百姓的角度看,家里充电,按照家用电标准收费,且不是单独收取,没感到“在花钱”。外面充电时,费用中还包括了设备成本、维护成本等,收费标准高,且当场收取费用,就会觉得很贵。他讲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曹杨新村街道联合相关企业,试点“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建设。通过光能转化、电能储存来供给充电,将充电价格打下来,提供“1元钱充电6小时”服务,运用“价格杠杆”引导居民安全充电。这套做法虽不能每个小区照搬,但让人打开了思路和眼界。

  中远两湾城的案例让人印象深刻。小区居民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万余辆,一度成为治理老大难。其实小区地下停车库空间不小,且新装了充电桩。但居民吐槽“停车库坡道太陡,推上推下推不动。地下室没信号,扫个码光是转半天也刷新不了”,如今小区采取协商自治的方式,对坡道进行改造,老大难终于不难了。

  瑞金二路街道思南居民区则采用了各种方法增加公共充电设施,除了常用的充电桩,还布局了换电柜、标准化集中充电车棚、导轨式充电插座、分布式充电插座、一座两插等,“抢”充电桩的情况大为缓解。这套做法带来一些启发。

  为什么“小事”会成为治理难题?它们的背后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往往存在某种情绪,或某类需求。对此,堵不如疏。“大城小事”每期几小时的讨论,把各方人士的“心里话”一一展现出来,充分交流。

  金缨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通过社会讨论,了解不同的老百姓怎么想,不同的相关方怎么想,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求同存异,达成一定共识。再进一步,这些信息整理后提供给职能部门、自治组织、参与者,后续治理或政策制定都可以更加有的放矢,避免拍脑袋式的决策。

  “两三个小时的讨论,不需要结果,也不可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它的价值在于,各方观点在此碰撞,产生火花,彼此倾听、交流,让大家看到社会的多元。这就是人民城市。”金缨说。

  彼此理解,因地制宜

  “大城小事”第二期,由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承办,讨论流浪猫引发的居民矛盾。

  有爱猫人士说,自己看到流浪猫就于心不忍,甚至出门时包里随时备着一些猫粮。但说到后面,他也认为不能乱喂。不少发言者提到,反对的本意不是反对猫,而是乱喂养引发的扰民问题,如让本来干净的公共区域滋生蚊虫、细菌,每天早晚的猫叫让人睡不着觉,等等。

上周,6只科创板基金正式拿到批文,相较于前期的科技创新主题基金,这批基金投资科创板有明确的比例限制,将进一步提升科创板投资的力度,为投资者参与科创板提供有效工具。

  会上有些人讲了身边的案例。小区公共绿化带里,一位爱猫人士搭建了3个猫窝,绿化带从此变得脏乱差,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反对意见很大。物业、居委会找来城管,发现3个猫窝不符合“违章”标准,不能当违章建筑拆除,居民矛盾进一步升级,彼此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把它们作为“猫垃圾”进行拆除。

  外滩街道党工委书记丁琦宁介绍了他们的治理经验。既然避免不了爱猫人士的投喂,就把投喂看成一种可以引导的行为。街道在一些小区划定了一个不扰民的固定角落放置猫窝,由爱猫人士组成志愿者,定期投喂。猫窝的旁边有一个二维码,居民扫描二维码,任意捐赠几元,资金积少成多,用来购买猫粮。既然杜绝不了投喂,那就规范投喂的地点、时间和行为,避免扰民。同时,街道还会举办领养活动,并与第三方公益组织展开合作。

  “爱的爱死,怕的怕死”这句话在会上频频出现,几乎成为共识。而爱猫者和怕猫者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容易引发激烈争吵。讨论会中,有人感叹,冲突背后是情感诉求。爱猫者和怕猫者应该多坐在一起沟通,“不要把话题集中在爱还是怕,这是不可调和的情感,而是集中在解决方案上”。比如说你要喂,是不是定点、定时,做到不扰民。有一些底线,如楼道里老人、小孩进出频繁,不适宜投喂。如果你是怕,怕的是它的病菌、噪声还是其他什么,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说到底,不是对流浪猫进行管理,而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一位发言者这样说。

  讨论会中,动物防疫方面的专家还科普了一些知识。比如说猫群繁衍能力惊人,据预测,一公一母两只健康猫不加干预,7年后将繁衍到42万只猫。也有第三方公益组织提到了国际目前通行的做法:TNR(抓捕、绝育、放归),已经在多个小区证明了有效性,可调控小区流浪猫数量的增长,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动物保护组织所接受。也有一些爱猫人士对绝育表示反对。主持人直接询问:这个做法对小动物究竟好不好?会上有人回答,6个月以上进行绝育后,可延长流浪猫的寿命。母猫的一生都在产子哺乳,消耗极大,流浪环境中甚至可能死于难产。

  在“大城小事”的讨论会上,正反双方观点得到充分交流,要不要实行TNR,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找到统一的答案。交流的意义在于,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信息后,有利于具体问题具体协商解决。

  讨论会中,还提出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家体育馆的工作人员,长期喂养一只流浪猫。这只流浪猫攻击了一位市民,市民打官司,要求喂养者赔偿损失。

  金缨说,民法典中规定,饲养动物是有责任的,但喂养流浪猫需不需要负责?喂养是否等同于饲养?如果不是因为喂养,小动物可能不会长期停留在这个区域并形成生态。产生的法律后果究竟谁来承担?如果发生在小区里,由物业公司、全体业主还是喂养人来承担风险?理论上,如果业主都很宽容,协商后觉得自家小区愿意容纳流浪猫,达成共识,留出一笔资金用于风险补偿,那也是一种做法。

  案件目前正在审理中,没有给出结果。会上,众安保险提出,他们近几年推出了“动物险”,这样的信息让参会者和观看直播的网友感到新鲜。

  据黄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期“大城小事”讨论会现场邀请市民群众60余人(包括商品房居民、老小区居民、学生、外籍人士等),街道居委干部10人,社会组织、企业、宠物医院及相关机构代表10人,职能部门代表5人,专家学者2人,律师2人,媒体观察员10人。

  流浪猫治理有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大家互相听到不同的声音,因地制宜,协商共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大城小事”平台的价值所在。

  高谈阔论,起而行之

  “小事做不好,就是人民群众的烦心事。”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处长陈城说。

  策划“大城小事”时,市委社会工作部希望更加务实,通过小切口,啃硬骨头,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发动人人参与。

  但同时,“大城小事”不能止于高谈阔论,更要起而行之。每期讨论会结束后,结合会上的讨论、网友线上建议、后台反馈等,搜集整理意见和建议,每期形成一份“工作指南”,发给全市各街镇。“为基层赋能,教方法、抓落实。”陈城说。

  比如,第一期“大城小事”讨论会结束后,长宁区委社会工作部又发布了《长宁区严禁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社会动员方案》,提出用好“四百”大走访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开展共识、共治、共建行动。

  记者采访了虹桥街道一些基层干部,大家普遍认为“大城小事”的探讨对促进基层社区治理有所帮助。切入点虽小,但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也是居委会真实的工作日常。

  比如说,“大城小事”示范了系统思考、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提升规范、推动问题解决的真实过程。问题讨论不设参与门槛,人人可以发表意见,人人可以参与治理。这也是对基层工作的一种有力支撑,为基层工作者赋能。

  古北荣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邵启颖看完第一期“大城小事”的节目后认为,这是一场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全链条治理。不只是简单禁止居民不当充电的行为,还有更多可以作为的地方:对电池源头质量加强把关,促进行业监督;合理利用户外公共区域,增设公共充电设备;规范充电企业收费;加强法制建设,让居委会在宣传动员时有法可依;加强案例警示,让老百姓提升安全意识等。

  虹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逸庭说,平时基层工作繁杂,容易陷入具体事务中,观看“大城小事”节目,可以让基层了解到相关政策的全貌,及时学到先进社区的好做法,比如社会动员方式上,如何加强政府与社会各方联动,盘活社区资源,这些做法颇有启发性。

  有些社区干部看了“大城小事”节目后,又组织了一次探讨。邵启颖说,古北黄金城道是一个开放式街区,除了居民区,还有商业街,规范充电颇有难度,他们组织了一场讨论会,邀请沿街商铺一起参与,协商合理的充电方式、公共充电桩位置。

  她对“大城小事”讨论会上中原两湾城坡道改造的故事印象深刻,大体量社区想要发动居民进行硬件改造很有难度,这个案例展现了协商自治的全过程,也有示范性。

  第二期“大城小事”讨论会结束后,市委社会工作部形成了一份《社区流浪猫管理工作指南》,供居村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指南提到,通过点上解决“一件事”,推广面上解决“一类事”。这份工作指南被细化为三个版本。

  “行动版”面向零起点使用场景,提供矛盾调处、居民发动和介入干预的基本模式;“协同版”面向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使用场景,提供社区志愿者团队组建运作、基金会等资源链接的方法;“共治版”面向已经通过居民自治形成良性运转的使用场景,进一步提升社区资源、社会力量的整合能力。希望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运用社区动员、自治共治的方法来解决社区问题,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到其他基层治理工作中去。

  其中,一些优秀案例经过“大城小事”平台推广,可供其他基层单位参考。比如外滩街道推广“街猫”等公共猫窝,定点喂养流浪猫,避免扰民。外滩社区基金会通过“治理+公益”模式,链接资源。如,“宠物友好社区”项目得到街道辖区内的众安保险和云宠宝的支持,捐赠了宠物陪伴机器人、猫咪抗应激贴等物资,为科学救助社区流浪动物贡献了力量。

  丁琦宁认为,“大城小事”讨论会上的其他发言者也给他提供了诸多启发。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怎么从困扰变成接纳,从无序变成有序,不干扰居民生活,需要更多人参与。

  与外滩街道合作的润一公益告诉记者,在开展公益活动前,他们对几个社区进行前期调研,初步摸排了流浪猫现状,以及居民对于流浪猫的态度。

  居民意见并不统一,但大部分比较友好。主要问题是“投喂后把环境弄得一塌糊涂,没有责任心”“有人弃养”“担心流浪猫身上的跳蚤”“担心抓人咬人”“叫声干扰太大”。极度喜欢和极度厌恶的人只占10%,大部分人持中立立场,关键在于是否有序管理,能否避免干扰日常生活。

  居民小姜参与了“大城小事”第二期讨论会。她坦言自己并不喜欢流浪猫,经过这次的讨论,知道了许多新知识,比如TNR治理方式、流浪动物科学救助方法等,也理解了爱猫人士寄情于小动物的心理。

  “不是猫的问题,是人的行为规范问题。”小姜说,意识到这点,让她对流浪猫的态度转变很多。讨论会虽然没有结论,但这件“小事”是有解决路径的,治理是有方法的。

  一位居民区基层干部则告诉记者,“大城小事”第二期节目结束后,居民之间对立情绪缓和很多。小区公共猫窝旁,扫码捐猫粮的人迅速增加。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居委干部也对“大城小事”平台提出了期待和建议。

  比如希望市委社会工作部能继续梳理群众关注度较高的社区治理难题,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提升实效,如楼道堆物、大树争议等。

  比如希望通过“大城小事”这个平台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避免“一阵风”。

  比如希望平台可以推动城市治理难点的规范或立法,让基层治理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比如希望相关职能部门、执法机构可以主动参与到这些小事的治理中来。

  美好生活的点滴推进,不可能依靠一刀切,也不可能单靠行政指令。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有畅通的交流渠道,有不同观点的充分碰撞,有商有量,促进各方理解,求同存异,协商自治,因地制宜……这是“人民城市”最好的注解之一。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联华证券公司_专业股票配资_专业配资公司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